ICS 65.020 B 15 云 南 省 地 方 标 准 DB53/T 1020—2021 三七黑斑病诊断与防控 2021 - 04 - 08 发布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1 - 07 - 08 实施 发 布 DB53/T 1020—2021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云南省三七标准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出。 本文件由云南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YNTC07)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文山学院、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崔三七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朱琳、崔秀明、杨绪旺、冯光泉、高明菊、刘迪秋、刘源。 I DB53/T 1020—2021 三七黑斑病诊断与防控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三七黑斑病的症状、病原、发生、诊断、防控等。 本文件适用于三七黑斑病的诊断及防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8321.1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DB53/T 055.2 三七种子 DB53/T 055.8 三七农药使用准则 DB53/T 055.9 三七育苗技术规程 ISO 20408 三七种子种苗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黑斑病 由人参链格孢菌(Alternaria panax Whetzel)侵染三七茎、叶、花、果、根引起的病害,但以茎、 叶、花轴受害严重。 3.2 中心病株 田间零星出现的具有较强传染性的病株。 3.3 科赫氏法则 柯赫氏法则是确定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规范性操作程序。 4 4.1 诊断 田间诊断 4.1.1 诊断时间 一年生七苗期或二年生以上三七展叶期开展黑斑病监测直至植株落棵。一般每年3月至4月初第1次 有效降雨之后,气温为18 ℃~25 ℃,相对湿度80%以上,即开始发病。10月下旬结束。 1 DB53/T 1020—2021 4.1.2 发病中心 带菌种苗或带菌土壤作为初侵染源,遇适宜的环境条件,所发生的中心病株或病窝点,即为发病中 心。 4.1.3 症状、发生特点 三七黑斑病的病害症状见附录B.1、发生特点见附录B.3。 4.1.4 病样采集 田间采集典型的新鲜单病斑病样,用吸水纸包裹放入保鲜袋中带回于4 ℃冰箱中保存备用。 4.2 室内诊断 4.2.1 病原分离、纯化 选取具有明显症状的新鲜单病斑,自来水冲洗,灭菌吸水纸吸取多余的水分,剪取病健交界处于75% 的酒精中表面消毒1 min,0.1%升汞中消毒30 S,灭菌水清洗3次,接种于PDA培养基中,置于20 ℃培养 箱中培养2 d~3 d,挑取边缘菌丝反复纯化3次以上,即得病原物。 4.2.2 病原物致病性鉴定 采用柯赫氏法则A.1确定病原物。 4.2.3 病原物特征 病原物特征符合附录B.2的描述,即可确诊为三七黑斑病。 5 防控 5.1 防控原则 遵循以下防控原则: a)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b) 按照 ISO 20408 进行种子种苗检验,对可能带病种子或种苗按照 DB53/T 055.2 要求进行处理; c) 加强病情监测,密切关注气象条件; d) 一旦出现发病中心,立即采用治疗性药剂予以控制。 5.2 防控措施 5.2.1 5.2.1.1 农业措施 选地与整地 选择土壤pH值为5.6~7,质地疏松,富含有机质的壤土或沙壤土的缓坡地。深翻犁,晒垡,挖沟起 垄,按DB53/T 055.8要求,采用生石灰等土壤消毒剂进行土壤处理。 5.2.1.2 种子(苗) 按DB53/T 055.2 要求选种,选择3~5年生健康植株作留种母株,防止花盘低头。选择果实鲜艳, 无病虫害,果实饱满的红籽。 2 DB53/T 1020—2021 按DB53/T 055.9 要求育苗,种苗要芽壮,头大,根多,体重,鲜活,无病。 5.2.1.3 栽培模式 轮作:选择前作为玉米、陆稻、荞麦等的地块种植三七,轮作年限为8年以上,或经物理、化学消 毒剂处理的土壤减少轮作年限。 林下栽培:在冬瓜树林、栎树林等阔叶林或混交林下栽培。 5.2.1.4 水肥 开沟防涝,抗旱保湿。土壤含水量保持25%~30%左右,七园湿度在80%左右为宜。 三七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少施氮肥,磷钾比例适中,多施底肥,适时追肥。 5.2.1.5 海拔 黑斑病易发生在1 300 mm~1 600 mm,高温高湿的低洼地块。应选择海拔1 600 m~1 800 m,年平 均气温15 ℃~17 ℃,最冷月均温8 ℃~10 ℃,最热月均温20 ℃~22 ℃,≥10 ℃年积温4 500 ℃~ 5 500 ℃,年降水量1 000 mm~1 300 mm,无霜期300 d以上的最适宜区种植。 5.2.1.6 透光率 随着遮阳网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一年生三七适宜的光照强度是自然光的7%~12%,二年生三七适 宜的光照强度是12%~15%,三年生三七适宜的光照强度为15%~20%。三七黑斑病的发病率在同一株龄下, 随七园的透光率的增加而增加。 5.2.2 生物防控 利用绿色木霉,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等生防菌剂对三七种苗(子)以及健康植株展叶期 每隔7 d喷1次生防菌剂。 5.2.3 5.2.3.1 化学防控 种子(苗)处理 按以下要求进行种子(苗)处理: a) 对可能带病种子或种苗进行药剂处理; b) 用 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 400 倍液、58%瑞毒霉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浸种或处理种苗 15 min~20 min; c) 或用 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 0.2%~0.5%拌种或拌苗后播种、移栽; d) 所有处理应符合 DB53/T 055.2 的要求。 5.2.3.2 病情调查 三七黑斑病应加强病情调查,早发现,早处理,早治疗。病情调查采用附录A.2和附录C方案。 5.2.3.3 农药使用原则和要求 使用农药应符合GB/T 8321.10和DB53/T 055.8的规定交替轮换用药,每隔7 d喷1次,连喷3次。 5.2.3.4 中心病株处理 3 DB53/T 1020—2021 发现中心病株时,连根挖出,带出七园外销毁,病塘用生石灰处理。对病株周围50 m范围内喷施58% 瑞毒霉锰锌和65%代森锰锌等药剂进行封锁控制,每隔7d喷1次,连喷3次。 5.2.3.5 保护性药剂防控 当病情指数在5以下时,可采用保护性药剂用以下配方进行防治: a) 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 b) 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500 倍~700 倍液; c)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400 倍~600 倍液; d) 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 800 倍~1 000 倍液。 5.2.3.6 治疗性药剂防控 当病情指数大于5以上时,应采用以下药剂单独使用或选择两种混合使用: a) 10%宝丽安(多氧霉素)可湿性粉剂 1 000 倍~1 500 倍液; b) 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 100 倍~200 倍液; c) 30%爱苗乳油 2 500 倍液; d) 10%世高(10%苯醚甲环唑)水散性颗粒剂 2 000 倍液; e) 50%速克灵(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 1 200 倍液; f) 58%瑞毒霉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 6 采收 三七农药安全间隔期为20 d~30 d,因此,三七用药后30 d方能采收。 4 DB53/T 1020—2021 AA 附 录 A (资料性) 柯赫氏法则和中心病株调查表 A.1 柯赫氏法则 确定某种生物是否是病原生物应遵循的原则:(1)在病植物上常伴随一种病原生物存在;(2)该 生物可在离体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和纯化;(3)将该纯培养物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康植株上,表现出 与原来相同的症状;(4)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次分离到该生物的纯培养,性状与原来记录的相同。 A.2 中心病株调查 表A.1 三七黑斑病中心病株调查表 单位: 2 面积/m 日期: 地势 土壤 海拔/m 温度/℃ 湿度/% 年 降雨/mm 月 遮阴棚材料 遮阴棚透 光率/% 前茬作物 有无病史 七龄 有无病害 调查株数 发病株数 中心 /株 /株 发病率/% 病情分级 病情指数 /% 5 DB53/T 1020—2021 BB 附 录 B (资料性) 三七黑斑病症状、病原及发生特点 B.1 三七黑斑病症状 三七根、根茎、芽、茎、叶、叶柄、花、花轴、果实、果柄等均能被侵染,但以茎、叶、花轴、果 柄的幼嫩部受害严重。 叶部受害,多由叶尖、叶缘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水浸状褐色病斑,干燥时, 病斑易破碎甚至穿孔;茎、叶柄、花感病,多发生于近茎顶、茎基部、叶柄轮生处或花轴,初呈针尖大 小的褪色病斑,继现近椭圆形浅褐色病斑,以后色泽逐渐加深,并向上下扩展,病斑凹陷并产生黑褐色 霉状物,严重时扭折而枯萎。 B.2 三七黑斑病病原 三七黑斑病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菌丝孢纲,丛梗孢目,暗色孢科,链格孢属人参链格孢(Alternaria panax Whetzel)。在三七上产生的分生孢子梗2~16根,丛生,褐色,顶端颜色较淡,基部细胞稍大, 不分枝,直或弯折,1~5个隔膜。分生孢子喙长,通常为单生或2~3个串生,长椭圆形或倒棒形,黄褐 色,褐色,直或微弯。具细长的嘴喙,色稍淡,不分枝,孢身至嘴喙逐渐变细,孢身具3~15个横膈膜, 0~9个纵隔膜,大小为32~96×12~24μm。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初期白色,后期灰黑色,气生菌丝发 达。分生孢子梗单生或簇生,有横隔,直形或曲折,呈曲膝状,有隔。分生孢子单生或2~3个串生,浅 褐色至深褐色,长椭圆形或倒棍棒状,具有较短的喙。分生孢子具纵横隔膜,呈砖格状,隔膜处略收缩。 大小为13~91×13~39 μm,具有横隔1~8个,纵隔0~5个。喙长7 μm~39 μm,平均20 μm。分生孢子 体总长26 μm~118 μm,宽13 μm~39 μm,平均25 μm。 B.3 三七黑斑病流行特点 三七黑斑病的发生与温度和湿度的关系较为密切,高温高湿多发病。当日均温在18 ℃以上,空气 相对湿度达65%以上,即持续2~3天小雨天气或日降雨量达15 mm以上时,黑斑病即可发生,并且发病率 随降雨量和降雨次数的增加而增加。该病害发病初期,病株零星发生,而到中后期则具有明显的发病中 心。 6 DB53/T 1020—2021 图 B.1
DB53-T1020-2021 三七黑斑病诊断与防控 云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4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4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2-10-11 22:26:38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