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收录25万 73个行业的国家标准 支持批量下载
ICS35.040 CCSA2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2844—2025 代替GB/T32844—2016 科普资源分类与代码 Classificationandcodeforsciencepopularizationresource 2025-06-30发布 2026-01-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目 次 前言 Ⅲ ………………………………………………………………………………………………………… 引言 Ⅳ ………………………………………………………………………………………………………… 1 范围 1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 3 术语和定义 1 ……………………………………………………………………………………………… 4 基本要素要求 1 …………………………………………………………………………………………… 5 分类原则 2 ………………………………………………………………………………………………… 6 分类、编码及应用方法 2 …………………………………………………………………………………… 7 代码表 3 …………………………………………………………………………………………………… 附录A(资料性) 其他类内容分类 11 ……………………………………………………………………… 附录B(资料性) 与GB/T32844—2016科普资源分类与代码变更对照 14 …………………………… 参考文献 21 …………………………………………………………………………………………………… ⅠGB/T32844—2025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GB/T32844—2016《科普资源分类与代码》,与GB/T32844—2016相比,除结构调整 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删除了术语“科普”(见2016年版的2.1); ———更改了内容要素的要求(见4.1,2016年版的3.1); ———删除了分类原则中的“唯一性”(见2016年版的4.2); ———更改了编码方法(见6.2,2016年版的5.2); ———增加了应用方法(见6.3); ———更改了科普资源的内容分类代码(见表1,2016年版的表1); ———增加了其他类内容分类(见7.2); ———更改了科普资源的形式分类代码(见7.3,2016年版的6.2)。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科普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68)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 息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北京第二外国语 学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徐凯程、王志强、赵洋、高宏斌、蔡文东、肖云、王宏伟、胡俊平、任贺春、刘琦、 任磊、刘佳、许琦、谷秋实、岳高峰、杨青海、刘守华、温娜。 本文件于2016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ⅢGB/T32844—2025 引 言 科普资源是实现科普服务能力的重要基础。科普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普资源 包括科普活动中的人、财、物等各种资源;狭义的科普资源包括科普活动中的基础设施、科普制品等实物 及数字科普资源。本文件中的科普资源包括实物科普资源及数字科普资源。 科普资源的分类与编码是科普资源信息化的重要手段和工具,通过分类可方便地对科普资源进行 管理、检索和标识,是科普信息系统开发的基础。不同的应用目的、不同的划分维度,会产生不同的分类 结果,得出不同的分类体系。本文件主要面向信息化管理,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科普资源进行分 类。本文件中的科普资源分类不能涵盖其他分类。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普资源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在不断发展之中。本文件中的科普资源分类针 对目前相对成熟的科普内容和科普资源形式。随着科普资源的发展,一些新内容和新形式纳入到了本 文件的修订版本之中,具体变更对照见附录B。 ⅣGB/T32844—2025 科普资源分类与代码 1 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科普资源的分类原则,规定了基本要素要求,描述了分类、编码及应用方法并给出了 代码表。 本文件适用于科普资源的信息采集、分类、存储、管理、共享与交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科普资源 sciencepopularizationresource 用于普及科技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实物资源和数字资源。 注:本文件中的科普资源包括实物形式、数字形式的科普作品,不包括科普人力资源、科普财力资源和科普设施 资源。 3.2 分类 classification 按照选定的属性(或特征)区分分类对象,将具有某种共同属性(或特征)的分类对象集合在一起的 过程。 [来源:GB/T10113—2003,2.1.2] 3.3 代码 code 表示特定事物或概念的一个或一组字符。 注:这些字符包括阿拉伯数字、拉丁字母或便于人和机器识别与处理的其他符号。 [来源:GB/T10113—2003,2.2.5] 4 基本要素要求 4.1 内容要素 科普资源应具有明确的科技内涵,所传递的科学信息应准确无误,无误导性,能够反映科技知识、科 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 4.2 创作与传播要素 科普资源应经过适当的转化加工,具有一定的通俗性、趣味性。使传播更加快捷,受众更加广泛,内 容更易接受。 1GB/T32844—2025 4.3 人文要素 科普资源应具有明确的社会意义,能够促进公众理解科学和树立科学世界观,提高公众科学素质, 推动科技与人文的和谐发展。 5 分类原则 5.1 科学性 根据科普资源所具有的本质属性特征,划分不同的从属关系和并列次序,组成一个合理的科普资源 分类体系。以内容属性作为科普资源的本质属性特征,以当前科普领域的内容为主要依据,对科普资源 进行分类,保证稳定性和可用性。 5.2 实用性 以满足科普资源管理的实际需求为目标,尤其要满足科普资源数字化管理的实际需求。类目划分 要符合用户对科普资源分类的普遍认识,考虑用户对科普资源管理的习惯。 5.3 兼容性 考虑国内传统分类体系的继承性和实际使用的延续性。重点规范科普资源管理所必需的基本分 类,与已有应用相兼容。 5.4 扩展性 根据科普资源所依据的科学技术体系具有动态性的特征,在保持相对完整性的基础上,要为未来的 新兴科普内容留有适当的余地,以便在分类体系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得到扩充和延续。而在设计代码结 构和进行具体编码时留有适当的余地和确定相应的扩充方法。 6 分类、编码及应用方法 6.1 分类方法 科普资源采用面分类法,将内容属性特征、形式属性特征视为科普资源分类体系的两个面。 以内容属性特征作为一个面的分类依据,以形式属性特征作为另一个面的分类依据。按照分类属 性特征,将每个面分为彼此独立的若干个类目。使用时根据需要将两个面中的类目组合在一起,形成一 个复合类目。 科普资源内容分类见表1,科普资源形式分类见表2。 6.2 编码方法 科普资源代码为4段结构,第1段为内容分类大类代码,第2段为内容分类小类代码,第3段为形 式分类大类代码,第4段为形式分类小类代码。 形式分类大类代码包含实物科普资源和数字科普资源两种,其中实物科普资源用英文大写字母A 表示,数字科普资源用英文大写字母B表示。 科普资源代码采用7位代码表示,第1位、第2位为内容分类大类代码,第3位、第4位为内容分类 小类代码,第5位为形式分类大类代码,第6位、第7位为形式分类小类代码。 科普资源分类代码结构见图1。 2GB/T32844—2025

.pdf文档 GB-T 32844-2025 科普资源分类与代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27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27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GB-T 32844-2025 科普资源分类与代码 第 1 页 GB-T 32844-2025 科普资源分类与代码 第 2 页 GB-T 32844-2025 科普资源分类与代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7-27 18:41:07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