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收录25万 73个行业的国家标准 支持批量下载
  干扰素抗病毒活性评价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valuation of antiviral activity of interferon  ICS  07.800 CCS  A 4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45138—2024 2024-12-3 1发布 2024-12-3 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 布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山西锦波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 司、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赵琳、史新昌、裴德宁、云振宇、王建、吴琦、吴希、孙丹丹、李玲、 李文君、张梦妍。   GB/T 45138—2024     Ⅰ 干扰素抗病毒活性评价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干扰素抗病毒活性评价的基本要求、细胞和病毒的要求及人员培训相关要求,描述了 测定方法的选择、评价模型、结果记录与有效性判定。 本文件适用于除药品以外的干扰素样本抗病毒活性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 于本文件。 GB 19489 实验室 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GB 41918—2022 生物安全柜 YY/T 1539 医用洁净工作台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干扰素 interferon;IFN 一类广谱抗病毒蛋白,主要通过与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促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病毒的 增殖。 3.2  活性 activity 生物学活性  biological activity 干扰素激活细胞抗病毒效应的性质。 3.3  量效曲线  dose-effect curve 用来表示供试品浓度/含量和其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之间关系的曲线。 注:横坐标为供试品浓度/含量或稀释度,纵坐标为生物学效应强度。 3.4  四参数方程 four-parameter equation 具有四个参数(A、B、C和D),描述因变量(y)和自变量(x)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用来呈现 供试品各检测浓度与其对应生物学效应之间关系的表达式。 4 评价的基本要求   4.1 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应符合GB 19489中相应要求。 4.2 评价人员应具有相应的试验操作能力、技能证明或工作经验。 GB/T 45138—2024     1 4.3 应使用符合YY/T 1539规定的医用洁净工作台或符合GB 41918—2022规定的Ⅱ级及以上生物安全 柜,使用前后应进行清洁消毒并定期维护。 4.4 接触细胞的耗材应无菌或经过灭菌处理。 4.5 仪器与设备种类、数量、性能、量程、精度应能满足评价的需要。 4.6 待测干扰素样品应来源明确、纯度高、无杂质和污染物。 4.7 应开展评价技术体系验证,验证内容包括准确性、重复性和线性等。 4.8 应具备洁净室,受控条件包括风量、风速、压差、温度、相对湿度、照度、噪声、尘埃粒子数和 沉降菌数等,应定期清洁、消毒和维护。 5 细胞和病毒的要求  5.1 细胞   评价用细胞应经适应性培养且对干扰素有生物学反应,宜使用人羊膜细胞(WISH)、人肝癌细胞 (Hep2c)、人肺癌细胞(A549)、牛肾细胞(MDBK)、人胚肾细胞衍生株(HEK293puroISRE﹘ Luc)或经验证后的其他细胞株。 5.2 病毒   评价用病毒应对评价用细胞产生杀伤作用,宜使用水泡性口炎病毒、脑心肌炎病毒、姆利基森林病 毒、辛德毕斯病毒或经验证后的其他病毒株。 5.3 组合模式   评价用细胞应对联合使用的病毒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宜使用的组合模式包括:WISH细胞或 MDBK细胞和水泡性口炎病毒、Hep2c细胞和感染性脑心肌炎病毒、A549细胞和脑心肌炎病毒、人纤 维母细胞和姆利基森林病毒或辛德贝斯病毒等。 6 测定方法的选择   6.1 在选择测定方法时,应了解该方法原理、试验条件及灵敏度等。 6.2 选择测定方法应依据待测干扰素的特性、测定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实验室的条件。 6.3 宜选择以下测定方法的一种进行测定。 细胞病变抑制法: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通则3523“干扰素生物学活性测定 法”中第一法的内容。a) 报告基因法: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通则3523“干扰素生物学活性测定法” 中第二法的内容。b) 注:报告基因法仅适用于Ⅰ型干扰素。 其他测定方法:依据干扰素生物学活性原理建立的其他方法,应经过验证后使用,检测值应与 细胞病变抑制法和报告基因法的检测值一致。检测值的一致性应经等效性检验统计方法评估。c) 7 评价模型  7.1 总体要求   7.1.1 供试品和活性标准品的工作浓度应通过预试验或验证试验确认。 7.1.2 浓度梯度设置应通过预试验或验证试验确认,每个稀释度的复孔应大于或等于2个。 GB/T 45138—2024     2 注:浓度梯度设置与评价用细胞敏感度及采用的评价模型相关。 7.1.3 浓度梯度数量应与评价模型要求相符,有量效线性关系的浓度梯度应大于或等于3个。 7.1.4 评价模型应依据实验室条件确定,宜使用四参数模型。在四参数模型不适用情况下,可选择平行 线模型或其他经验证可行的数学模型。 7.2 四参数模型   供试品的量效关系和活性标准品的量效关系应分别进行四参数方程拟合,通过标准品的半效量值计 算供试品的半效浓度,再折算供试品量值或者供试品和标准品的量效曲线关系进行双约束四参数方程拟 合,用各自半效浓度进行计算供试品量值。 7.3 平行线模型   供试品的量效曲线和活性标准品的量效曲线均应进行直线方程拟合,并计算供试品的量值。 7.4 其他数学模型   应使用经验证可行的其他数学模型。 8 结果记录与有效性判定  8.1 结果记录   应在记录介质中记录评价用的细胞和病毒、测定方法、评价模型、评价结果、评价人员等试验数据 和信息。 8.2 有效性判定   8.2.1 量效曲线或直线确定系数(R2)应大于或等于0.98。 8.2.2 信噪比(下渐近线/上渐近线)应大于或等于2。 8.2.3 阳性对照品效应强度与阴性对照品效应强度应有显著性差异,供试品效应类型与阳性对照品效应 类型应相同。 8.2.4 其他有效性判定的信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通则1431“生物检定统 计法”。 9 人员培训   9.1 应建立和实施评价人员培训计划,并记录培训情况。 9.2 应对评价人员进行以下项目培训: 生物安全; a) 防护装备使用; b) 无菌操作; c) 细胞培养操作; d) 应急情况处理; e) 其他针对性程序。 f)   GB/T 45138—2024     3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20年版   —  GB/T 45138—2024     4

.pdf文档 GB-T 45138-2024 干扰素抗病毒活性评价技术规范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1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1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GB-T 45138-2024 干扰素抗病毒活性评价技术规范 第 1 页 GB-T 45138-2024 干扰素抗病毒活性评价技术规范 第 2 页 GB-T 45138-2024 干扰素抗病毒活性评价技术规范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7-27 18:47:47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