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01.040.01
CCSA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6236.3—2025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调查规范
第3部分:方言文化
SpecificationforthesurveyontheprotectionoflanguageresourcesofChina—
Part3:Dialectculture
2025-08-29发布 2026-03-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目 次
前言 Ⅲ …………………………………………………………………………………………………………
引言 Ⅳ …………………………………………………………………………………………………………
1 范围 1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
3 术语和定义 1 ………………………………………………………………………………………………
4 调查具体要求 1 ……………………………………………………………………………………………
5 语料整理要求 8 ……………………………………………………………………………………………
6 证实方法 11 …………………………………………………………………………………………………
附录A(规范性) 方言文化调查要求 12 ……………………………………………………………………
参考文献 33 ……………………………………………………………………………………………………
ⅠGB/T46236.3—2025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GB/T46236《中国语言资源保护调查规范》与GB/T46235《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作规范》共同构成
中国大规模语言资源保护工作的国家标准体系。
本文件是GB/T46236《中国语言资源保护调查规范》的第3部分。GB/T46236已经发布了以下
部分:
———第1部分:汉语方言;
———第2部分:少数民族语言;
———第3部分:方言文化。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教育部(语言)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00)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语言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莉宁、曹志耘、刘晓海、李永新、张勇生、杨慧君、李斌。
ⅢGB/T46236.3—2025
引 言
中国有56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多文字的国家,是当今世界上语言资源最丰富的
国家之一。汉语是中国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也是世界上作为第一语言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现代汉
语有标准语和方言之分,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汉语方言通常分为十大方言:官话方言、晋方言、
吴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徽方言、平话土话。从语言的系属来看,中国56个
民族使用的语言分别属于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和印欧语系。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是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安全资源和战略资源。
在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前提下,教育部、国家语委于2015年启动国家语言文化重
大项目“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调查范围涵盖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
130种语言及其方言,社会反响良好。
GB/T46236《中国语言资源保护调查规范》是指导中国大规模语言资源保护工作的基础性、通用性
标准,拟由3个部分构成。
———第1部分:汉语方言。目的在于为中国大规模语言资源保护中的汉语方言调查确立科学有效
的规范,同时提供汉语方言调查表。
———第2部分:少数民族语言。目的在于为中国大规模语言资源保护中的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确立
科学有效的规范,同时提供少数民族语言调查表。
———第3部分:方言文化。目的在于为中国大规模语言资源保护中的方言文化调查确立科学有效
的规范,同时提供方言文化调查表。本规范主要适用于汉语方言文化调查,也可为少数民族语
言文化调查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科学统一的规划和规范,为全面调研掌握中国语言国情,科学保护各民
族语言文字,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
实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基础性支撑。
ⅣGB/T46236.3—2025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调查规范
第3部分:方言文化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关于方言文化调查采集、语料整理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大规模语言资源保护中的方言文化调查采集和语料整理。
注:本文件的“大规模语言资源保护”,是指对全国范围内,或对全国大部分地区的语言资源进行保护。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46236.1—2025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调查规范 第1部分:汉语方言
3 术语和定义
GB/T46236.1—2025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方言文化 dialectculture
用方言表达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名物、民俗活动、口彩、禁忌语、俗语、民间文艺等。
3.2
文化调查的调查对象 culturalsurveyparticipant
协助调查人进行方言文化摄像、照相并作相关介绍说明的本地人。
4 调查具体要求
4.1 调查地点
4.1.1 总体范围
4.1.1.1 调查点以汉语方言为主,也能包括少数民族语言。
4.1.1.2 调查点的区域范围以县级行政单位为限,但如调查点是大中城市,应包括城区周边的市辖区。
4.1.2 方言调查
4.1.2.1 方言调查指方言音系的记录和归纳,方言词汇、方言文艺语篇的记录(或转写)、录音和发音摄
像。方言文艺语篇指俗语、歌谣、曲艺、戏剧、故事、吟诵,简称“语篇”。“发音摄像”指对发音人的发音过
程进行摄像,“方言文化摄像”指对方言文化活动进行摄像。
4.1.2.2 方言调查应以本县内某个具有代表性的地点为准,从其他地点获得的方言材料应由该地点的
主要发音人发音。
1GB/T46236.3—2025
4.1.3 文化调查
文化调查指对调查条目的实物、活动、演示、表演进行摄像和照相。文化调查应以方言调查地点为
主,同时应在本县其他地区搜集材料。
4.2 调查对象
4.2.1 发音人
4.2.1.1 每个调查点应以1名发音人(即主要发音人)为主,“俗语”“歌谣”“故事吟诵”各条目应由不同
发音人提供,“曲艺戏剧”由表演者提供。
4.2.1.2 发音人应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音洪亮清晰。
4.2.2 文化调查的调查对象
4.2.2.1 文化调查的调查对象应视需要而定,发音人也能兼任。
4.2.2.2 在调查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与语言相关的条目时,应优先选择非物质
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配合调查。
4.2.2.3 除主要发音人外,其他发音人和调查对象应为1名~7名。
4.3 调查内容总体要求
4.3.1 范围
4.3.1.1 调查内容应包括概况、音系和方言文化调查条目。概况包括调查点、主要发音人、其他发音人
和调查对象、调查人、其他信息。
4.3.1.2 调查人应按照表1中的要求开展各部分的调查,调查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各级各类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中与语言相关的条目。
表1 各部分的调查要求
类型 要求 概况除音系外 音系 词汇 语篇
方言调查纸笔记录 √ √ √√(每个条目
应只记第一句)
录音 — √ √ √
发音摄像 — √ √ √
文化调查方言文化摄像 — — 标注“
”的条目进行摄像
照相 — — √ √
注:“√”表示应调查,“—”表示不做调查。
4.3.2 调查内容的限定
4.3.2.1 调查内容应以“活态”(今天仍然存在和使用的)方言文化现象为主。但1949年以后“活态”今
天非“活态”的现象,也应收集。
4.3.2.2 “有名无物”现象:如该事物是“以前(1949年以后)有,现在无”,应记录,并作为备注加以说明。
如该事物是“外地有,本地无”,应不记录,不说明。
4.3.2.3 “有物无名”现象:应拍照,记录描述性词汇,并作为备注加以说明。有的条目应向当地专业人
2GB/T46236.3—2025
GB-T 46236.3-2025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调查规范 第3部分 方言文化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3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3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10-12 17:46:45上传分享